世界地球日公益短片拉开序幕,展现了全球生态保护成果及广州公园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麓湖公园129种翱翔的飞鸟、黄花岗公园新发现的珍稀蘑菇、流花湖“小鸟天堂”的啾啾鸟鸣……这些家门口的“生态明珠”,正是“公园里的四季”项目的核心课堂。
“我们始终相信:科技的温度,藏在对自然的敬畏里,更藏在对下一代的引导中。”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曹静在第一课寄语中讲到,女性科技工作者将发挥细腻观察与共情引导的优势,通过分龄课程和自然笔记实践,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让把“高冷”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自然体验。
启动仪式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分局党组书记、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史明军,广州市生态环境局越秀分局副局长王汉宁,越秀区园林局副局长余栋华,越秀区黄花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孟有明,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琪为首批“公园里的四季·科普导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韩群鑫教授、华南农业大学郝彦伟副研究员、广州园林院许哲瑶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成花和科普专员黄秋菊颁发证书,标志专业力量注入科普一线。接着,史主席向课程执行团队授旗,象征“公园里的四季”正式启航。


广州市白云山麓湖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郑钦文与项目组签署“公园—课程结对协议”,明确“一园一主题”合作模式,构建“一核一廊多点”的城市绿色科普网络。

首场课程:昆虫世界的美学密码,解锁自然守护之道
启动仪式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韩群鑫教授带来首场科普课《昆虫与美》。"原来甲虫鞘翅藏着彩虹密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韩群鑫教授通过生动昆虫图片展示,为到场亲子家庭讲解了昆虫的多样性与美学价值。在"昆虫时装秀"图片展示环节,小科学迷们不断发出阵阵惊叹!孩子们通过昆虫从蛹中破壳而出,化身为美丽的成虫的过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蜕变与重生以及困境后的希望与光明的生命之美。
首场课程之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席专家李泰辉教授带领亲子家庭走进越秀区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华南菌物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李教授以生动的讲解揭秘了馆藏近10万号标本的奥秘,从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的灵芝标本,到广东特有虫草新种的广东虫草,再到广东“毒菇头号杀手”致命白毒伞,引发阵阵惊叹。讲解现场,家长和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各种精美的真菌标本。孩子们与老师积极互动探索,解开“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毒”等毒蘑菇辨别误区。捧着收获的菌物文创礼品,每个孩子都成了小小菌物鉴定师。
从公园到课堂:构建“科普+生态+教育”三位一体新生态
据了解,“公园里的四季”项目将推出18节分龄课程、6节自然科学笔记实践课及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覆盖越秀公园、麓湖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聚焦植物、昆虫、微生物等生态主题,通过“观察—记录—实践—传播”的闭环,让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在四季变迁中感知自然韵律,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
此次启动仪式不仅是一次科普课程的启航,更是一次城市生态价值的重塑。当钢筋丛林中的公园变身“自然课堂”,当科学知识化作触摸自然的钥匙,越秀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老城市新活力”,让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同频共振,为广州“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区”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让我们跟随“公园里的四季”,走进身边的公园,聆听自然的声音,用热爱与行动,共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下一站,公园见!
5月“自然种植疗愈课”星星的孩子专场、6月“夏虫小侦探”课程即将开放报名,关注“越秀区科协”“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蘑菇博士”公众号,获取最新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