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与“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2025年广州基层科普行动项目——科普助力“百千万工程”——“公园里的四季”城市公园生态环境教育与环境感知科普活动于5月23-24日分别在洪桥街社区公园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温情启幕。这场融合自然疗愈与科学探秘的科普盛宴,通过“小手种希望”园艺课堂与“真菌世界的双面密码”主题活动,为亲子家庭打造了沉浸式的自然科学体验。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州市越秀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承办,越秀区洪桥街道办事处、广州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队支持。
5月23日,洪桥街马庄巷社区公园迎来11组星星的孩子家庭,参与由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精心开发的“星星的孩子自然疗愈课程”首场活动。由华南农业大学郝彦伟副研究员主讲,以“番茄的环球之旅”为主线,通过互动 PPT 带孩子们穿越时空: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野生醋栗番茄,到如今全球餐桌上的百变食材;从植物学分类的专业知识,到根、茎、叶、花、果的生长奥秘,让 "一颗番茄的生命史" 变得妙趣横生。
实践环节创新设计“双种植体验”:直播番茄种子观察萌芽奇迹,移栽幼苗感受根系再生能力,让孩子们深入理解番茄根系特点并体验细心呵护幼苗生长。孩子们化身“小园丁”,在播种、培土、浇水的过程中,触摸毛茸茸的茎叶,播种种子感受生命萌芽。这场融合科普教育与园艺疗愈的课程,不仅让特殊儿童在自然劳作中获得情绪安抚,更通过亲手培育植物,建立对生命的敬畏与成就感。
一位母亲在活动后感慨道:"今天和孩子一起见证生命的开始,他第一次主动说出 ' 妈妈我们要每天照顾好小番茄 ',这种共同期待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 这种融 "观察、协作、记录" 于一体的设计,让特殊儿童在家长陪伴中获得安全感,更通过共同完成种植任务,让亲子关系在自然疗愈中悄然升温。
次日,50组亲子家庭走进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在国内知名菌物学家邓旺秋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启“真菌世界双面密码”的探秘之旅。
首先参观了华南菌物博物馆,认识了馆藏丰富的食用、药用、有毒以及未开发利用的蘑菇标本,研究所发表的大量蘑菇新种及不可替代、且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白肉灵芝、冬荪、媲美冬虫夏草的“四大虫草家族”后起之秀——广东虫草等模式标本,世界上首次实现人工栽培的灵芝标本等,在小朋友们的一声声惊叹中,菌物知识悄然传递。
邓研究员以“生态互联网工程师”形容真菌的隐秘作用:从雨后破土的“小伞兵”蘑菇子实体,到地下纵横千米的菌丝网络如何与树木共生固碳;从色彩斑斓的致命毒蝇伞、鹅膏菌,到传承千年的药用灵芝、虫草,用“毒与药仅一线之隔”的自然法则,揭示真菌在生态循环与人类健康中的双重角色。
按照“公园里的四季”课程安排,老师向同学们教授蘑菇主题自然科学笔记,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照虫草、竹荪、马勃等40余种蘑菇标本,分组化身“生态画家”与“科普画师”:前者在画纸上还原蘑菇在腐木草丛中的生长场景,后者用精准线条解构菌盖、菌褶、菌柄的科学结构。当毒伞的艳丽斑纹与灵药的温润形态跃然纸上,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让自然教育更具感染力。
让我们走进公园,走进身边的自然,用科技视角发现自然奥秘,以实践行动践行生态理念。从记录一片叶脉的显微结构到守护一株幼苗的科技种植,皆是 “科技支撑发展,科普惠及民生” 的生动注脚。
下一站,带着对科学与自然的双重热爱启程,在公园的四季流转中,遇见科技创新与生命奇迹的共鸣对话。
粤ICP备2020129690号
粤公网安备440112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