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特的“一米高度”视角下,孩子们化身为社区“小小规划师”,对社区公共资源进行深度“扫描”。他们将熟悉的街道、绿地、设施精准标注在地图上,并分享鲜活的生活故事:“我爸爸在这里停车”“这棵树下有我和朋友做的昆虫屋”。日常点滴瞬间拉近了孩子与社区的情感联结。
诊断环节充满童趣而深刻。孩子们用“喜欢”“一般”“不喜欢”表情贴纸,对社区要素投出“童心票”。红花羊蹄甲树下成为知识乐园,黄葛树绿荫广场因“能自由奔跑”备受青睐,香樟桂花绿化带因“一路芬芳”赢得喜爱。这些直观选择,清晰映射出儿童对自然互动、安全活动空间的强烈渴望。

他们的构想兼具功能与巧思:在常打羽毛球的场地旁,“布置休息座椅和秋千,累了就能放松”;座椅周边增设“鸟类植物科普牌,边休息边学习”;期望在三眼井区域“设置喷水设施,让这里热闹起来”。

广州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许哲瑶表示:“城市公园不仅是休闲绿地,更是宝贵的自然教育课堂和生态文化载体。我们通过科技赋能(VR和工具包)、任务驱动(趣味打卡)、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极大提升了科普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实效性,有效破解了传统科普形式吸引力不足的难题。孩子们在真实的自然场景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种‘做中学’‘玩中学’所获得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激发的情感,是难以替代的。”
“公园里的四季”生态科普项目,利用越秀区科协搭建的“科协、科技工作者、公园、社区”协同机制,在运用“现象解码、要素重组、生态重构”方法论的基础上,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构建“观察、探究、创造”三级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对公园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将城市公园转化为开放式自然课堂,有效提升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公园里的四季”系列活动,是科普工作下沉基层、服务“百千万工程”、助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创新实践,为在超大城市的公共空间开展常态化、高品质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样本”。项目不断开创多元、优质的“公园+”科普形式,让科技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珍爱生态、传承生态文明的种子。